枣阳市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近年来,枣阳市抓住“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建设时机,大力实施汉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打造一批深谙汉文化内涵、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汉文化人才队伍,为枣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成立汉文化研究会
大力挖掘本土汉文化人才
邀请汉文化名家、原枣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鹏同志担任名誉会长,吸收社会各界对汉文化有一定兴趣和研究、愿意宣传推广汉文化的人士60名为会员,对东汉文化进行专项研究。汉文化研究会成员定期交流研讨,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枣阳市委人才办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局组成调查专班,对全市汉文化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充分发掘和保护具有乡土特色的汉文化传统资源。通过调查,摸清了全市汉文化人才构成状况,发现了一批汉文化民间艺术人才、乡土人才,如“刘秀传说”创作者赵传元、沈其珍,汉代人物剪纸人才李彬、汉代宫灯制作人才李天兵等,补充完善了全市汉文化人才数据库,丰富了汉文化人才类型。目前,全市汉文化人才数据库入库人员已有86人,其中,襄阳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
二、加大汉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建设多层次、高素质汉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培育一支汉文化传播推广人才队伍。首先,该市加大了对全市干部队伍的汉文化宣传培训力度,将汉文化列为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之一。市委党校将汉文化列入党校主体班的培训内容,聘请汉文化名家、原枣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鹏同志为兼职教师,每期都由赵正鹏同志举办汉文化专题讲座,主讲枣阳市对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播汉文化。其他系统举办的培训班,也纷纷邀请汉文化研究会成员前去授课。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20多个培训班将汉文化列入培训内容,培训干部近2000人次,如今,枣阳市每个干部都能讲2-3个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典故。凡有外地客人来枣阳,必向他们大力宣传、推介枣阳的汉文化产业。其次,加强对导游队伍的汉文化知识培训。市文体旅新局利用旅游淡季,分期分批将全市导游组织起来进行汉文化培训,使他们对于枣阳的汉文化产业如数家珍,对于汉代的著名典故耳熟能详,并要求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向游客推介枣阳的汉文化产业。
二是打造一支汉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国(枣阳)汉文化产业园区与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阳光传媒集团等高校和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选送员工进高校培训、到文化传媒集团学习等方式提升员工素质。园区多次组织优秀员工和中层以上干部到西安、洛阳、昭君故里等地学习考察,学习汉唐文化、特色产业、旅游服务建设经验,推动枣阳市汉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汉文化产业园区员工人人对于汉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参与了多部汉代剧目的制作和策划,主持了多场汉文化产业宣传推介活动,引起了游客对于汉文化的兴趣,提升了枣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
三是建设一支汉文化专业研究人才队伍。以汉文化研究会成员为主体对东汉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研究会根据每个会员的兴趣和方向,为他们安排了研究课题,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礼仪、民风民俗等各方面开展多层面的研究。研究会多次组织会员赴汉光武帝——刘秀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开展实地考察,收集民间传说,到相关地方档案馆查阅史料,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和史实,编辑出版了一批书籍,填补了一些史料上的空白。同时,积极吸收汉文化民间艺术人才、乡土人才加入汉文化研究会,帮助他们收集整理作品,指导他们进一步改进提高,既丰富了研究内容,又提升了民间艺术人才、乡土人才对于汉文化的理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汉文化主题活动
提升枣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
近年来,该市依托投资22亿元的汉文化产业园区(中国汉城)和白水寺等旅游景点,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多样的汉文化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编排了一批汉文化剧目。由汉文化产业园区创作策划的大型4D驻场演出剧目《汉颂》于2015年元旦正式公演,其精华《光武登基大典》已成为产业园区的保留剧目,待汉城全面开放后每天演出一场。2014年5月4日,产业园区举办了《传承汉礼 梦回汉代》汉文化主题活动,邀请100名青年男女举办了汉代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并举办了汉代民俗展(汉代婚俗展、汉服展、剪纸展)。如今《光武登基大典》、汉代成人礼等节目已成为枣阳展示汉文化的保留节目。
二是举办了一批汉文化主题活动。2015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在汉城举办了中国首届汉文化主题灯会,将中国汉文化、年节文化、民俗文化、枣阳历史文化等内容,以花灯的形式加以艺术表现,将汉文化精髓传播给广大游客,形成枣阳旅游精品品牌,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农历三月三,举办了白水寺庙会和大型祭祀(刘秀)活动,免费向游客发放汉文化宣传资料,表演汉代宫廷乐舞《相和歌》,展示汉代民俗、汉文化剪纸等,提升游客对汉文化的了解认识。
四、优化发展环境
发挥汉文化人才在城市名片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是努力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推荐汉文化人才参加全省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才大赛等高水平的比赛和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开阔他们的眼界。扶持民间优秀汉文化人才开办艺术工作室,以名师带教,带动青年人才的成长,为传承传统技艺储备人才,目前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汉文化专才已经日渐成熟。
二是加强与汉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市委市政府先后拿出200万元,用于汉文化人才培养、扶持和激励,帮助和引导他们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挥汉文化人才在枣阳文化旅游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造就了一批以马正红、曾章甫、赵传元、沈齐珍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以赵正鹏为代表的汉文化名家大师。
三是保证汉文化人才的各项待遇。汉文化人才王海滨、黄攀先后被评为我市第六批、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月享受300元的政府津贴。市政府还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帮助汉文化人才解决医疗、住房、子女入学就业等困难,解决了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扶持,极大地激发了全市汉文化人才的工作热情,一批优秀的汉文学、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精品创作不断推陈出新。汉文化名家,原枣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鹏同志多年来潜心研究东汉文化,发表了《光武中兴话刘秀》《论汉光武帝刘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千年帝乡 智慧襄阳》《浅谈“光武中兴”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等多篇论文,并多次接受襄阳市图书馆《汉江讲坛》邀请开办汉文化讲座,其著述的《正说汉光武大帝》于2015年由湖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3万余字,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研究汉光武帝,以现代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公允的评述,再现了光武帝刘秀之生平,梳理了东汉开国将相的故事,挖掘了光武文化之深远影响,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汉光武帝。赵万爽、沈齐珍、赵传元、李明、黄攀等一批文艺、文学创作者创作了《刘秀传说》系列丛书,《帝乡根艺》《史家论刘秀》《中华光武名胜》《刘秀还乡》等一批反应帝乡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曲艺作品。其中,曲剧《刘秀还乡》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获得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届优秀作品特别奖,《刘秀传说》入选第四批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传元、沈齐珍入选襄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店剪纸入选枣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专门来到我市考察汉文化,初步确定中央电视台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在枣阳汉城“开写”,双方联手推广底蕴深厚的汉文化。2015年3月,著名导演高希希携旗下公司主创团队考察中国汉城和我市汉文化产业发展,并就30集电视剧《光武中兴》拍摄等有关事项与湖北大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枣阳市的汉文化产业声名远播,大批游客纷至沓来。近年来,与汉文化有关的景点游客同比增加了2倍,为枣阳带来旅游业收入2亿多元,提升了枣阳市“千古帝乡”的美誉。